被皇帝盯上的功臣:周勃辭相
賈誼和劉恒的年齡相差甚幾,性格愛好,又相同。尤其是賈誼以秦亡為列,寫了一篇《過秦論》,深得劉恒喜歡。
賈誼這篇文章,也對前秦,進行了一個完美的總結(jié)。他也成為劉恒時代,文壇翹楚,且深受皇帝器重。
劉恒也從秦亡,總結(jié)出治國最重要的一件事:施行仁義。
強大的秦國,因不施仁義而亡國。大漢要想興盛,就要施行仁義,善待百姓。
賈誼說的,就是劉恒想聽到的。
《過秦論》不僅成為賈誼登上文壇的代表作。它還告訴劉恒如何治國,怎樣做一個的好皇帝。
賈誼的《過秦論》,從諸多文章中脫穎而出,獲得年度第一。
《過秦論》,出名了。
年少的賈誼,名聲更加響亮。
劉恒沒想到這個比自己小幾歲的年輕人,竟然如此博學。賞,必須賞。還要特別嘉獎,重賞。
劉恒拜賈誼為當朝博士,留在身邊出謀劃策。這時,賈誼才二十出頭,成為大漢王朝最年輕、最有前途、博學多才的青年才俊。
然,這是賈誼人生的開始。一旦開始,他就要繼續(xù)努力,登上新高峰。
劉恒總會有很多問題,也會召集當朝博士討論,解決問題。年長的博士,要么知道,不敢言。敢言,卻沒能言及要害,說皇帝想聽的話。
年長者,不敢說的話。賈誼,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賈誼大膽發(fā)言,不怕言論不當,得罪他人。這種敢做,敢說,又博學多識,更加得到劉恒器重。劉恒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會想到賈誼。
賈誼總會用他的博學多識,以及新穎的格局,站在劉恒的角度,替皇帝解決問題。
年長的博士,都認為賈誼是當代俊杰,不能比之?;实垡矊λ謱櫺?。
劉恒和賈誼相處下來,不僅認為對方有博學,還是一位可靠的人。兩人有了進一步接觸之后,劉恒開始與他談論國政,把自己目前遇到的兩個難題說了出來。
一個是功臣集團盤根錯節(jié),徒留長安,是潛在的隱患。稍有不慎,誅呂宮廷政變,就會再次上演。另一個是皇族諸侯王勢大,對他有挑戰(zhàn)。
賈誼不愧是賈誼,這兩個困擾劉恒已久的難題,對他根本不是事。
針對皇族諸侯王勢大,賈誼給出了這樣的方案:眾建諸侯而少力。
眾建諸侯,它的意思是把有威脅的諸侯國進行分割。一個大諸侯國,分割成幾個小諸侯國?;实勰軌蛟谧约旱膬鹤又?,選擇一位做為繼承者。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王。諸侯王也可以在自己的兒子中選擇一位繼承家業(yè),其他兒子分封諸侯。
這是陽謀,且不容化解。不僅能夠彰顯皇恩,還能夠削弱諸侯。這樣,諸侯勢力就不能對抗朝廷。
賈誼這個策略,是西漢對付同姓諸侯王的雛形。無論是漢景帝時期的削藩,還是漢武帝的推恩令。他們采用了賈誼的指導思想。
針對功臣集團盤根錯節(jié)的勢力,賈誼獻上了這樣的策略:列侯之國。
列侯徒留在長安,是不穩(wěn)定因素。要解決這個不穩(wěn)定因素,就要把列侯趕出長安。如何趕?怎樣趕?是一門極深的學問。
你要找一個光明正大且讓眾人接受的理由,不能讓列侯有抵觸情緒。這個理由最好是站在列侯,甚至是百姓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眾建諸侯、諸侯列國,這就是賈誼針對漢初錯綜復雜的局勢,想出來的方案。劉恒看了這兩個方案,相當滿意。但,他是一個求穩(wěn)的皇帝。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要解決根本問題。所以,劉恒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案,沒有立即去執(zhí)行。相反,他求穩(wěn),十分慎重。
這時,齊楚兩國發(fā)生地震,山同日蹦,大水潰涌。隨后,兩個人去世的消息,傳到長安。一個是楚王劉交,另一個是齊王劉襄。
楚王劉交去世,是正常死亡,屬于善終。畢竟,他年事已高。劉邦去世時,享年六十二歲。劉交在劉邦去世后,還活了十六年。劉交被封楚王,在位二十三年,沒有經(jīng)濟壓力,也無心卷入長安紛爭,專心搞學術(shù)研究。后人為了紀念他,將他研究出來的學術(shù)成果,取名為《元王詩》。
齊王劉襄去世,是一個謎底。
劉襄年紀不大,是劉邦的嫡長孫。幾個月前,他趁著呂太后去世,冒著生命危險,發(fā)表討呂檄文。如果說劉襄身體不好,是沒有精力討呂,加入皇帝之爭。
有種觀點認為,劉襄的死,是被氣死的。他曾離皇帝,只有一步之遙。結(jié)果,被他四叔劉恒,捷足先登。
劉襄時常想著自己差點是大漢皇帝,君臨天下,光耀父輩。然,誅呂后,天下大定,他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他靠自己的能力,拿回來了被呂太后割去的城陽郡、濟南郡、瑯琊郡。劉恒稱帝,將原有的齊國領(lǐng)土,當做補償送給齊國。劉襄越想越氣,走不出這道坎,被氣出病來,最終郁郁而終。
可憐的劉襄,他是劉邦的嫡長孫,本該擁有大好前途的一位年輕人,最終落得活活氣死。
前有齊悼惠王劉肥,為了避禍,尊妹妹魯元公主為王太后,郁郁而終?,F(xiàn)有齊王劉襄,因錯失帝位,憂郁成疾。兩代齊王,落得如此悲慘的命運。真可謂,是一家人??!
楚王劉交、齊王劉襄相后去世,劉恒要解決一個問題:立誰為新的藩王。
劉交在世時,留下七個兒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楚王的位置,應該由嫡長子繼承。劉交的嫡長子劉辟非,沒能熬過他,先走一步。長子去世,就由第二個兒子繼承。這個兒子,就是劉郢客。
劉郢客繼承了劉交一個特點,愛讀書,專研學問。尤其是酷愛儒家的詩。等到劉郢客長大,被劉交派去長安,向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學習。劉郢客不負眾望,認真學習,在長安頗有名氣。
呂太后二年,加封諸呂,也不忘分封諸侯王子弟。劉郢客被封為上邳侯,建立上邳侯國。
誅呂時,他積極參與。
迎立新帝,他也表明態(tài)度。
劉恒繼位后,又封他為:宗正。
楚王劉交去世,劉恒加封劉郢客為新的楚王。他被歷史,稱為齊夷王。劉襄去世,太子劉則繼位。他就是被歷史稱為齊文王。
齊、楚兩國,劉恒最為忌憚。如今,德高望重的叔父,最厲害的皇侄兒,這兩位去世,也帶走了劉恒的心病。
皇侄兒劉郢客、皇侄孫劉則,這兩位新藩王對劉恒完全造不成任何威脅。劉恒暫時騰出手來,不在對付其他皇族勢力,而是集中精力打壓功臣集團。
劉恒對功臣勢力進行認真分析。尤其是陳平、周勃、灌嬰、張蒼等為首的人。
陳平善謀,沒有軍權(quán)。再加上,年事已高,表現(xiàn)良好。所以,不用重點打擊。
灌嬰足夠信任,不用打壓。
張蒼是劉恒一手提拔,且對方只關(guān)心天文、算術(shù)、歷法,可以放任不管。
周勃身居高位,大權(quán)在握,還有顯赫軍功。他在軍隊中,又有很強的影響力。這個人,必須打壓。周勃,就你了。
劉恒敲打周勃,用了很高明的手段。這日,劉恒召集朝臣商議國政。劉恒看著位居百官之首的周勃,不經(jīng)意問:周相,朕想知道,全國一年要判多少案子。
周勃善武,不善文。他雖文右丞相,卻不怎么管事。每次召集屬臣問話,總是用不耐煩的語氣:有什么話快說。沒話,就散了。
你問他,如何行軍布陣。或者問他,如何訓練一直能征善戰(zhàn)的軍隊。這些問題,周勃能夠答出來。
劉恒的這個問題,的確難住了周勃。周勃是老實人,知道,就會說知道。不知道,他不會裝知道。他給出了一個答案:不知道。
劉恒聽到這個答案,臉色不好看。刑獄,這是右丞相份內(nèi)事,怎么能不知道。劉恒又問了第二個問題:全國一年中要開支多少錢糧。
周勃被劉恒當著朝臣的面,問得啞口無言,急得汗流浹背。他雖然不知道,劉恒為什么會出這兩個問題。但,百官看著。他回答不出來,太丟臉了。朝臣也會覺得,周勃是一屆武夫,怎能坐右丞相這個位置。
劉恒失望的看了他一眼,將目光看著左丞相陳平。在劉恒看來,右丞相不管事。那么,左丞相也不會混日子吧!
面對皇帝的提問,陳平也不知道。但,陳平是聰明人,懂得隨機應變,換了一種方式回答:有專門的人管這件事。
言下之意,是告訴劉恒,這件事不歸我管,不知道也很正常。
劉恒追問:歸誰管。
潛意識是問:你是左丞相,不該你管,該歸誰管。
陳平最大的優(yōu)點,是會說話。他來了一個巧妙的回答:刑獄要問廷尉,錢糧要問治粟內(nèi)史。
劉恒對這個取巧的回答,很不滿意,問:這些事有人管,你做什么。
言下之意,有人管這些事,我就可以不需要你。
陳平聽出了皇帝話中潛藏的意思,先做了一個舉動:謝罪。
為臣誠惶誠恐!陛下不知我才智低劣,使我勉強擔任宰相的職位。
陳平先說自己才智不行,深得劉恒賞識,做了左丞相。
后又說了丞相的職責是什么:
對上輔佐天子調(diào)理陰陽,順應四時。
對下養(yǎng)育萬物適時生長。
對外鎮(zhèn)撫四夷和諸侯。
對內(nèi)愛護團結(jié)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夠勝任他們的職責。
劉恒問話目的已經(jīng)達到,也不為難陳平。并當著所有人的面,贊揚陳平回答很好。其實,這也是劉恒間接的告訴周勃,你能力不夠,多向陳平好好學習。
周勃被批評,陳平得到表揚,心里面不是滋味。周勃沒有檢討自己的原因,也沒覺得是劉恒有意找他麻煩。相反,他認為陳平不夠朋友,有意羞辱他。
周勃是實在人,有什么直說。他心生埋怨地問:這些話,你怎么不教我。
誅呂陳平本該是首功,卻委屈自己排在周勃之后,心里一直不爽。但,陳平城府極深,不爽也不會表露出來。面對周勃怨言,陳平直接懟他:你身為丞相,難道不知道自己的職責是什么。
周勃愣了,他的確不知道。陳平也知道周勃擅長什么,就是想用這句話告訴他:在其位,謀其政。
為了緩和彼此關(guān)系,陳平又說了一句:皇帝若問你,長安有多少盜賊,你也想糊弄皇帝?
陳平說完這句話,留下周勃,自己走了。他通過這個現(xiàn)象,得出一個結(jié)論:皇帝想要打壓周勃。周勃的苦日子,不遠了。
周勃仔細想了想陳平說的話,得出一個結(jié)論:他的能力不如陳平。
其實,周勃不知道,劉恒是故意為難他。周勃善武,不善言辭。這種事,他答不上來,也在劉恒掌控之中。
這是劉恒做的局,其目的就是為了敲打周勃。周勃答不出來,說明他才不配位,應該主動讓賢。周勃答得出來,劉恒就會感到恐懼。一個武將知道這些,說明他有野心,就會成為重點打擊對象。無論周勃如何回答,劉恒只要一個結(jié)果:你在這個位置,我睡得不安穩(wěn)。
可惜,周勃完全沒有意識到劉恒背后的用意。這時,一個人前來勸周勃,急流勇退。這個人是誰,史料沒有記載。他說了這樣一段話:誅呂在前,迎代王再后。今,自夸功勞,位列百官之首,大權(quán)在握。你再不引退,為禍不遠!
這人一席話,才點醒了周勃。周勃歷經(jīng)朝堂風雨,深知帝王心,功高震主都不會有好下場。于是,周勃做了一個決定:稱病辭相。
劉恒沒有去問候,更沒有挽留,他要的就是這個結(jié)果。
周勃主動請辭,皇帝同意了。然,周勃罷相,只是皇帝敲打的開端。卻不知道,還有更大的災難,正在等著他。
周勃,你的人生悲劇,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