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泥濘路和兩級臺階
1.
開始之前先解答幾個問題,有人提問,已經(jīng)寫到第四章了,為什么祖父出場的次數(shù)并不多,大多數(shù)都是我自己的或者是我和祖母的故事。事實上,是因為我搬去祖父祖母家的時候,祖母已經(jīng)退休了,而祖父還在單位上班,在家的時間并不多,和我相處的時間并不長,但是相信我,用不了多久,祖父便也退休在家了,戲份自然也就會多起來了,我只能說,大家敬請期待。
第二個要解答的問題,為什么文章中的稱呼一時一變,時而稱呼祖父祖母,時而又稱呼爺爺奶奶。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也反思了一下,從文學創(chuàng)作和書面語言的角度出發(fā),稱呼祖父祖母似乎更莊重一些,但是一旦說到了那些日常對話,便又會習慣性的稱呼爺爺奶奶,畢竟叫了太多年,真的是習慣了。權(quán)當是成全我的任性吧,由著我怎么舒服便怎么寫吧。有什么意見我會聽,會虛心接受,反正也不會改的。
終于可以言歸正傳了,今天要寫的是我上幼兒園的故事。
2.
幼兒園在我小時候有很多個不同的叫法,幼兒園,幼稚園,托兒所,學前班,因為我們那個年代并不強制要求上幼兒園,所以我也就沒有功夫去細究這幾個詞匯的區(qū)別,反正都一樣,對我來說,都不是什么愉快的存在。
小時候的我其實很喜歡清靜,守著爺爺奶奶,不接觸過多的外人,讓我很有安全感,并且那個時候我真的是一個十分安靜的小孩,以至于我在爺爺奶奶家已經(jīng)住了大半年,樓下的鄰居都還不知道家中有一位小朋友。長大后的我反而格外的喜歡熱鬧,這一點奶奶說,我是隨了我老爸。老爸小時候不愛說話,有一個綽號是“老陰天”,長大后卻變成了一個大嗓門的話癆,又被賦予一個稱號,“大喇叭”,當然,這是我家中的趣事,似乎又有點扯遠了。
我不喜歡上幼兒園,這其中有太多的原因,頭一件不喜歡,就是那條通往幼兒園的路。不過要講那條路之前,還要先插幾句,說一說題目中提到的那個兩級臺階。
之前也提到過了,祖母家住在老樓里,而但凡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預制板老樓,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房屋的格局都很奇怪,或多或少都有些說不通的設計。那個年代的老樓,昏暗雜亂是主旋律,格局分布畸形是常態(tài),也許是出于設計師自己的個性,也許是因為建筑技術(shù)的局限性,也許是因為突然激增的住房需求,總之多種因素導致了一個結(jié)果,那就是所有的“老樓”都很別扭,至少我去過的那些老樓,都不太像樣。
因為家里親戚多,所以我見識過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老樓。
比如說吧,我三姨媽家的老房子,是東西向,兩居室,在當時來看算是很不錯的住宅了,但是那一片住宅區(qū)的樓間距明顯有問題,三姨家西向的房間與旁邊的樓間距不過三五米,西向的小臥室終年不見陽光,家中總是陰冷潮濕的,被子永遠曬不干,東西經(jīng)常還未來得及吃就發(fā)霉了。
我四姨媽家的房子只有一居室,門前也是有條走廊,廚房和衛(wèi)生間都很小,而且中間還多出來一條小過道,出出進進的很是麻煩。小姨媽家的房子最大的問題就是?。ㄎ夷赣H的姐妹一共六人,所以我有五個姨媽),只有十幾平米,洗漱間和廚房在一處,大約只有一兩平米,沒有衛(wèi)生間,衛(wèi)生間在走廊上,三戶鄰居共用一個衛(wèi)生間。
我大姑家的房子還算規(guī)矩,但是出入戶的大門和臥室?guī)缀跏沁B在一處的,總讓我有一種一進門就上炕的感覺,怪別扭的。我二姑家的房子倒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兩居室,只是廚房和衛(wèi)生間很小,尤其是衛(wèi)生間,總讓我覺得蹲下就會碰到前面的墻壁的樣子。
我小時候也沒有機會和別人探討各家各戶房子的問題,我在心里琢磨著,總不能天底下就那么幾間奇葩的房子,都被我家的親戚們攤上了吧。直到后來認識了我的張先生,隨他去了他外祖母家的老房子,我才稍稍安心。兩個臥室分布的更像是套間,外側(cè)的臥室更像是客廳,卻又不規(guī)矩,廚房只有狹長的一溜,果然又是一處奇奇怪怪的老房子,可見那個年代各家各戶的情況也都差不多,這才讓我稍稍安心了一些。
其實同這幾位親戚家的戶型比起來,奶奶家的房子還算是規(guī)矩,標準的兩室一廳,西南朝向,客廳明亮,廚房寬敞。唯一有一點就是奶奶家的衛(wèi)生間的設計,門前多了兩級迷之臺階。
為什么說是迷之臺階呢?因為這兩級臺階特別的高,有多高呢?就是當時只有五歲的我,想要去一趟衛(wèi)生間,要做兩次高抬腿。正是這萬惡的兩級臺階,不知道讓我摔了多少個屁墩,而極為不巧的是,就在幼兒園聯(lián)系好了,還有兩天就要送我去幼兒園的時候,奶奶也在這兩級臺階上滑了腳。
她當時端著滿滿的一盆洗衣水,去往洗手間倒水,回來的時候,腳下一滑,重重的坐在地上。彼時只有我和奶奶兩個人在家,她自然指望不上我能幫忙,所以她一聲未吭,把一片狼藉收拾停當,才默默的躺在了床上。她只敢側(cè)著身躺,用手不停的揉按著自己的腰部,皺著眉頭,顯然是摔得不輕。我眨眨眼睛,感覺自己十分無用,什么忙也幫不上,心中滿是懊惱。我悄悄的走到衛(wèi)生間的門口,抬起腳,鉚足了勁,朝著那兩級臺階踢了一腳,結(jié)果自然是不言而喻,臺階沒事兒,而我則付出了大腳趾腫了好幾天的代價。
3.
兩天后,奶奶開始送我去幼兒園了,于是便又不得不提起那條泥濘路。從奶奶家到幼兒園,差不多要走兩站地,這一路上都是泥路,那個時候,柏油路只存在于主干道上,側(cè)路旁路支路,大多數(shù)都是泥土路。晴天的時候,它是暴土揚塵,而如果趕上了雨天,這條路就變得充滿泥濘,布滿水洼,一整條路遠遠看著好像是打了許多補丁似的,狼狽不堪。我最不喜歡雨天走這條路,因為一路走下來,不管我穿了什么好看的小衣服小裙子,等到了幼兒園門口,也都變得面目全非了,臟兮兮的,活像個小乞丐似的。
便是這條泥濘路,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敵人。從第一日去幼兒園開始,我每日都是在睡夢中被奶奶叫醒,迷迷糊糊的收拾和洗漱,日日如此,如臨大敵。一連著幾天,我牽著奶奶的手,迷迷蒙蒙,渾渾噩噩,深一腳淺一腳的走著,狼狽,疲憊,這些都不打緊,讓年僅五歲的我心頭一緊的,是我身邊奶奶顫顫盈盈的腳步。她因為那兩級萬惡的臺階而摔倒,扭到了腰,每走一步,便輕輕皺眉,而這些都被我看在了眼里。
那幾日我下學回來,總能看到這樣的畫面,爺爺奶奶晚飯后閑話著家常,奶奶一邊有一搭無一搭的聊著家長里短,一邊指導爺爺幫她貼膏藥,濃重的膏藥味,刺的我一陣陣的心酸。或許寫到這里,有很多人覺得這多多少少有些夸大的意味,一個只有五歲大的小娃娃懂什么是心酸呢?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小孩子的情感往往是最直接的,在我們還是孩提的時候,我們喜歡一個人不為了親情,不出于孝心,我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們喜不喜歡。我喜歡這個人,如果這個人不痛快了,不舒服了,我們也跟著不舒服,不痛快,那個時候的感情,真正的簡單,直接,美好,純天然無污染。
彼時奶奶身上不痛快了,我喜歡奶奶,所以我也跟著不痛快了。我甚至有些討厭我自己,我為什么要去幼兒園呢?如果我不去幼兒園,或者我可以自己去幼兒園,或許奶奶就不用忍受著腰痛,日日接送我了,我簡直是個累人精,我那時候當真這么覺得。同樣的,我更是討厭極了那兩級臺階和那條泥濘的土路,為此我終日食不知味,郁郁寡歡,心里盤算著怎么才能戰(zhàn)勝這些“敵人”。爺爺奶奶自然不會知道我的心思,只以為我是小小年紀,精力旺盛,才會輾轉(zhuǎn)反側(cè),不思睡眠。
大人們往往會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他們總是以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事實上,我們小孩子不僅僅都懂,而且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比大人們懂得還要明明白白呢。我反復思量著我這幾天的幼兒園之行,竟然發(fā)現(xiàn)沒有一件事兒是能夠讓我高興起來的,一種不滿的小情緒油然而生。
或許當時我的心里已經(jīng)有一個“大計劃”在悄然萌生了,只是我自己并未察覺,不過我隱隱約約的有所感覺,距離我徹底下定決心的那一天,已經(jīng)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