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崔搟氈匠
19,崔搟氈匠
我的腳后跟凹陷了一片,明顯的有一個小坑,有一次洗腳的時候被我姑娘發(fā)現(xiàn)了,他問:爸,你的腳怎么和我們不一樣,腳后跟洼陷一個坑,好像缺了一點什么?我給她解釋說:因為我小時候沒有棉鞋穿,連續(xù)十幾年挨凍,腳后根凍裂了口子,年年都爛,爛了就流血,形成了嚴重的凍傷,直到我走出農(nóng)村后,生活條件有了改善,能夠吃飽穿暖,但是凍傷留下的后遺癥,就是凍傷的腳后跟腐爛化膿少了一小塊,洼陷了一個小坑,無法修復,凍傷還有另外一個后遺癥,就是每年開春以后凍壞的地方騷癢,折磨了我十幾年時間,30多歲以后才慢慢恢復正常了。
我姑娘就無法理解,埋怨說你當時為啥不穿暖和一點。她生活在城市,從小就生活條件優(yōu)越,根本不理解過去農(nóng)村物質(zhì)極度貧乏的那個年代,我也跟他解釋不清楚,這就是一個代溝。
我是60年代初出生的人,剛好趕上了糧食過關(guān)以后的日子,生活是很艱苦的,每年的春節(jié)才能吃上肉,平時的日子不要說肉了,連油都很少,天天粗茶淡飯,清湯寡水。身上穿的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舊和小的衣服給老二穿,老二穿完了老三穿,更為嚴重的是,冬天沒有棉帽子,沒有手套,沒有棉鞋,大多數(shù)孩子耳朵凍傷,手凍傷,腳凍傷,流膿流血,時間久了形成凍瘡。
那時候上學我們特別羨慕同班一個姓崔的同學,他爹是搟氈匠,給他搟了個瓜皮羊毛帽子,雖然難看,但是特別保暖,腳上穿著羊毛搟氈的棉鞋,就是蒙古牧民穿的那種白色高腰羊毛鞋,又好看,又保暖,又威風。
氈子,在我國北方地區(qū),也包括河套地區(qū),大多都牧羊,就地取材,用羊毛取暖,用羊毛搟氈子的使用極為普遍。過去在農(nóng)村最窮的人睡在光禿禿的土炕上,又臟又土,天涼了炕涼,燒柴炕熱了燙人身體,大部分人用竹子或者蘆葦編織炕席,鋪在土炕上,稍微能改善一些土炕的條件,家境好的人家,用羊毛氈子,隔熱防潮,冬暖夏涼,御寒祛病。
但是羊毛氈子,用的羊毛量大,而且加工費也高,也算是農(nóng)家瑞的奢侈品。搟氈匠也是農(nóng)村很少的匠人,是個技術(shù)活,獨家活,我的小崔同學他爸是個搟氈匠,手藝好,請他的人多,家里的日子就比別人過得好,因為請氈匠干活,一天三頓,要好吃好喝招待,他也盡心盡力,搟氈緊密耐用不掉毛,常被人豎大拇指,也是村里受人尊敬的人。
崔氈匠到別人家干活時,總能吸引我們這些小孩子們?nèi)^,因為崔氈匠背著一張差不多有兩個人高的弓,我們就琢磨用這張弓射出的箭,會有多么厲害啊!崔氈匠把那張大弓掛在房梁上,用一根特制的硬木棒“咚--嗤”、“咚--嗤”有節(jié)奏地彈羊毛,這個工序最吸引我們的目光,那時候農(nóng)村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崔氈匠的這個把戲,就是我們觀看的節(jié)目,就是我們聽到的音樂。
崔氈匠把彈好的羊毛均勻地抖撒在竹簾或葦簾上,然后用嘴含著一大口水,憋足勁“噗……噗……”地把水噴在鋪好的羊毛上,他每次做這個動作,我們孩子們就看著笑,覺得這樣好玩!好笑!
崔氈匠把大石頭襯在門扇底下,把裹起來的氈坯用繩子捆起來,放在門扇或木板上,讓我們小孩來幫忙,燒水提水,他用熱澆在裹起來的氈坯上。接著,讓我們小孩用腳使勁蹬踩,污水就不斷地從氈坯上順著門扇流下來,這是我們最開心的游戲。
“搟氈的手藝高不高,就看最后一道道”。這個“一道道”就是氈子的邊,也是搟氈子的最后一道工序。洗好的氈子四個邊是長短不齊的,氈邊不能用刀裁、剪刀鉸,全靠氈匠手工揉捏,成品氈子的四個邊筆管條直,“齊棱展板”,看著順眼,用著也好。
這個過程中,有時候村里的好多人來看,用手捏著氈子夸獎,崔氈匠就得意洋洋,嘴上一個大炮筒子煙卷,一邊喝著濃茶,一邊美美的抽,過足癮。
這時候有人就開玩笑起哄,說:“唉,人們說,木匠來了柴來了,氈匠來了賊來了,脫了褲子,看裝了我?guī)捉镅蛎薄?p> 崔氈匠也跟著調(diào)侃說:“來來來,看看看,哪個婆娘脫褲子?!?p> 大家就哄堂大笑。
搟氈的場所既是勞動場所,也是大家觀看熱鬧的娛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