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述本文主角之前,我覺得應該先說明一下當時的局勢,大家都知道自從唐朝滅亡之后,在中原大地上相繼更替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等五個短命政權,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五代。此外在中原地區(qū)以外的廣袤土地上,一些擁兵自重的軍閥也成立自己的王國,當起了土皇帝,此間并存著如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十個割據(jù)政權,我們現(xiàn)在稱其為十國。五代十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割據(jù)時代,紛爭不止,戰(zhàn)亂不斷,強者生存,弱者淘汰。
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大家都明白誰的拳頭硬,誰的兵馬多,誰就可以做皇帝。當然到最后只有深諳此道的玩家,才能真正的順勢而為,成就自己的豐功偉績。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郭威,之所以提到他不僅是因為他一手創(chuàng)立了五代之中的最后一個政權后周,而是因為他對即將出場主角的影響也是巨大,可以算得上是伯樂遭遇千里馬,英雄惜英雄。郭威原本不姓郭而是姓常,在他小時候隨母親改姓而來,郭威小時候家境貧苦,他本人也由此養(yǎng)成了勤儉自強的性格,為了謀生郭威最終選擇了入伍參軍。從一個大頭兵干起,憑借著自己的膽識與才能,到后漢時期已經(jīng)官至樞密使,樞密使這個官職在當時來說可以說是位高權重,把持著軍政大權,郭威能混到這個位置已經(jīng)是很不錯了。
俗話常說盛極而衰,否極泰來,就在郭威仕途順風順水,位極人臣的時候,剛剛即位不久的漢隱帝卻早已經(jīng)對把持朝政四大臣起了殺心,其實這也不奇怪,畢竟身為萬民之主的皇帝,總是不想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有人在面前指手畫腳。更何況這四位(史弘肇、楊祐、蘇逢吉、郭威)也不是省油的燈,互相心存芥蒂,時常鬧矛盾,讓當時的漢影帝很是不爽。漢隱帝最終決定采取行動來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當然他的手段也很簡單——殺人滅口。
不久之后楊祐、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都去見了閻王,風聲很快就傳到了在外的郭威耳中。郭威是個明白人,他知道漢隱帝既然可以對其他重臣痛下殺手,對他也一樣。與其在這兒坐以待斃,還不如化被動為主動,拼死一搏,郭威把心一橫決定先下手為強。
數(shù)天之后,郭威便率領自己部隊殺入當時的國都——開封,結果了漢隱帝之后,郭威多了一個心眼,他并沒有立刻自己稱帝,而是另外擁立了當時后漢高祖劉知遠弟弟劉嵩的兒子劉赟,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只不過是郭威使的障眼法罷了。果不其然,就在同年的正月郭威便殺了劉赟,及帝位,改國號為周。與此同時,遠在北方的劉崇得知自己兒子被殺的事情之后,也自恃占領著河東十二州,自立為皇帝,建立北漢。從此北漢與后周就結下了梁子,兩國關系一直處在敏感狀態(tài),偶爾還會發(fā)生一些小摩擦,這也為趙匡胤今后的成名之戰(zhàn)買下了伏筆。
弒君自封的故事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并不奇怪,眾所周知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皇帝更換速度最快的一段時期,風水輪流轉,皇帝輪流做,你方唱罷我登臺,就這樣短短幾十年里皇帝換了好幾撥。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郭威當時出于自保,發(fā)動兵變自立為皇帝也就可以理解了。
只可惜天妒英才,正當郭威準備大展拳腳一統(tǒng)河山之時,卻不幸病逝。作為五代十國少有的明君,郭威就連臨死前都不忘叮囑自己的后人葬禮不要大操大辦,一切從簡,更不能驚擾百姓??偟脕碚f,郭威在位的短暫幾年,后周的根基得到了鞏固,經(jīng)濟軍事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他的軍事思想和為政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對后來的周世宗,宋太祖兩人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郭威死后,因為他的兒子都相繼被殺害,所以只好由他的養(yǎng)子也就是一直追隨郭威左右的內侄柴榮繼位。雖然柴榮并非郭威的親生兒子,但他卻有著與養(yǎng)父一樣的宏圖大志,都想開創(chuàng)出一番繁榮盛世。
柴榮繼位以后便開始了自己的三個十年計劃,用自己的勵精圖治、全新改革來鞏固后周的國力為以后的擴張戰(zhàn)略做準備。
不巧的是,他們的死敵北漢聯(lián)合契丹找上門來了。
半面公爵
當然,北宋實際上到頭也沒有真正統(tǒng)一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