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劉備的自白
劉備活得很累,一直很累,其實掙扎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人都很累。
孔子說三十而立,劉備三十四歲了,該立起來了。
可是和很多人一樣,劉備還是沒有從自幼受到的教育和所遇到的社會現(xiàn)實中找到自己。
明明是四書使我仁義,顯然是五經(jīng)要我愛民,母親讓我體恤疾苦,師長教我忠君報國……所謂誠實,所謂善良,所謂道德,劉備不敢說自己都做到了,但至少認為它是正確的,所有人都應(yīng)該為之奮斗,至少不能詆毀。
可是他突然變得很笨,半點不復(fù)年幼時高出儕輩一籌的志向。
自從在虎牢關(guān)下見識天下英雄的時候開始,劉備就一直很佩服曹操。
曹操太聰明了,二十出頭他就看破了這個世界,受過一次挫折就吸取了教訓(xùn),輕松的從治世能臣變?yōu)閬y世奸雄。
劉備就不一樣,他磕磕絆絆,跌跌撞撞,一次次希望做出的決定最大程度的符合學(xué)會的道理,退讓、退讓,還是退讓,什么時候是個頭?再這樣退下去,劉備或許成了曹操,但是他再也不是劉備了。
看著曹操的成功,劉備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是不是應(yīng)該做出改變呢?
有時候他甚至?xí)胱约菏遣皇潜粠熼L騙了?
幸好幸好,傻子并不止劉備一個。
關(guān)羽和張飛也許他們意志并不堅定,像劉義遜一樣,但是在劉備的感染下,一輩子都沒有放棄過最初的誓言。
可關(guān)羽和張飛也許并不清楚,曾經(jīng)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偶爾心防失守的劉備也從他們身上汲取了力量。
一點錯也沒有,同志之間就是應(yīng)該彼此包容,砥礪前行。
但是劉備不知道他還要在茫然多久,劉義遜知道,所以他來了,他只是想在劉備崩潰之前稍稍幫襯一下劉備。
因為歷史上的劉備會一直崩潰,一直。從黃巾起兵,到諸侯討董、徐州爭霸、官渡烽火……一直寄人籬下,一直退卻。
很多人都指責(zé)劉備,說他虛偽,他虛偽嗎?不是的,他只是偶爾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露出了一點所有人都奉為圭臬的東西。
可大家對善良的人總是更苛責(zé)的,壞人干一件好事,就覺得你是改過自新善莫大焉,好人哪怕流露出一點點邪念,大家的口水就能淹沒你。
比如白門樓,你收留的人篡奪了你的基業(yè),農(nóng)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劉備與呂布。
劉備怎能不恨?他蹉跎半生,好容易有了這點基業(yè),卻又被自己的仁善斷送了。除了劉備還會有誰呢?
諸侯爭霸,亂世之中誰不是明哲保身,劉備不是。
孔融求援,他義不容辭。
陶謙求援,他當(dāng)仁不讓。
不顧所有人的勸阻收留呂布,可最后的結(jié)果證明了他是錯的,是劉備錯了嗎?
那段時間劉備一直處在無盡的茫然中,一直堅持的東西卻讓自己一敗再敗,這是那些智者不選擇自己的原因嗎?
劉備太恨呂布了,呂布不僅奪了徐州,還奪了劉備心底的善意,他怎么能夠平心靜氣,于是出言“君不見丁建陽,董仲穎乎?”
呂布死了,劉備的心魔也死了大半,茫然無措的跟著曹操到了許昌。
曹操也曾熱血過,他骨子里也想成為劉備,只不過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告訴他這個亂世不允許劉備那樣的人獲得成功。
于是他變了,他選擇成為曹操,天真與奸詐并立的曹操,所以他坐大了。
曹操打心眼里羨慕劉備的仁義,崇敬關(guān)羽的忠義,他想建立的是蜀漢一樣為理想而天真的奮不顧身的團體。
可遺憾的是,天真為世不容,奸詐才能適者生存,可是他也不愿意放棄自己內(nèi)心也不是知道哪里錯了的天真,于是糾結(jié)的做出一系列蠢事,比如縱容關(guān)羽掛印封金,由著趙云單騎沖陣。
他并不清楚,正是這份天真讓他建立的團體被完全的狡詐摧毀了,魏晉風(fēng)度成了絕唱,道德底線徹底淪喪。
什么朋友之誼,什么兄弟孝悌,在利益面前都是狗屁。
以后的時間里沒有天真,如果再來一次,我會不會成為劉備呢?曹操這樣想到,心里卻已經(jīng)有了答案。
正是因為如此,曹操比別人更懂劉備。他青梅煮酒撫慰劉備,說的都是真心話,他想把劉備拉到自己這條路上,因為這條路他走的太孤單了,太沒有安全感,心理隱隱覺得哪里不對?卻又無法訴之于口。
只不過這種感覺實不足為外人道,劉備明顯是被曹操的話嚇到了。
可回去之后似乎又明白了一些什么,來自敵人的承認,讓劉備又一次振奮起來。原來他堅持的并不是沒有人愿意接受,只是所有人認為這條路太難了。
難?
那算什么?
我劉備一生容易過嗎?
于是劉備又開始堅持他的道路,失敗失敗,退卻退卻,一直退到了建安十二年。
長久以來的堅持,終于讓劉備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好在,老天爺心善,是心善吧!
在劉備退無可退的時候,在劉備快要崩潰的時候,在劉備快要失去自己的時候,送來了一個人——諸葛亮。
諸葛亮拯救的是劉備嗎?
不止。
他拯救的是劉備,關(guān)羽,張飛,趙云……所有這些人心底最后那一抹希望,也是百年后、千年后、無數(shù)年后的希望。
諸葛亮的出現(xiàn)讓劉備守護了最后一片凈土,他們證明了在禮樂崩壞,世道澆漓的時候,仁義德行,以民為本這些東西也有存在的空間。
他不知道中華兩千年歷史中,像他這樣的人不多。
但是只要有一點,哪怕是星星之火,也足夠激勵后來者前仆后繼。
他和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告訴后人。
這樣,也,行得通。
諸葛亮確實是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只是他低估了自己,他所以為的危難不只是劉備的危難,也是這個民族所有仁人志士的危難。
可是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上天又是殘忍的。他給了劉備和諸葛亮希望,卻又讓他們掙扎在痛苦中。因為漢室不可復(fù)興,國賊不可卒除。
于是劉備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于是諸葛亮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于是姜維說,但有遠志,不在當(dāng)歸。
他們愿意為這一抹暗淡的光,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等到曹操的劍刺破他們的胸膛,熱血也沒有變涼。
可是讓他們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堅守的東西被一步步蠶食,最后徹底湮沒,那該是怎樣的絕望?
所以英年早逝也是一種幸運吧!
我們也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
如果有機會,真想看一看那個以“小善小惡,服人在德”為祖訓(xùn)的王朝有怎樣意氣風(fēng)發(fā)的君主?
如果有機會,真想看一看那個以鞠躬盡瘁為標(biāo)桿的王朝有怎樣矢志不渝的朝臣?
就算最后變成了為了遠大志向而不歸不回,想必內(nèi)心也是幸福的吧!
PS:實在抱歉,原本是準(zhǔn)備寫劉義遜和劉備初見的,可是寫著寫著忽然很煩躁,想起了劉備的一生,諸葛亮的未來,情不自禁,今天就這一章了。感謝大家投的推薦票,我都看到了,謝謝。
補充,我為什么說魏晉風(fēng)度成了絕唱,請看這個故事。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將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另,《三國志》: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諸葛亮集載先主遺詔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轉(zhuǎn)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復(fù)恨,不復(fù)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fù)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勺x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古R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p> 五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fā),(一)上疏曰: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讬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dāng)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十一月,(二)上言曰:「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讬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挤遣蛔韵б?,顧王業(yè)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wù)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猿嫉綕h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馀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馀人,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fù)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dāng)何以圖敵?……然后吳更違盟,關(guān)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p> 《孫盛雜記》:初,姜維詣亮,與母相失,復(fù)得母書,令求當(dāng)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dāng)歸也?!?p> 這些話,至今讀來還是會讓人眼眶發(fā)紅,頭皮發(fā)麻,氣血翻涌,胸中一股不平之氣幾乎忍不住要勃發(fā)出來。
如果,如果。
也許,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