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元月四日,姚徙所部先登,遂克洛陽,趙獻畏罪,舉家自焚,余眾悉降伏。王乃誅偽太宰趙清以下凡七十九人,他有罪者,錄付廷尉,依情決判。于是天下光復(fù),還都洛陽。
二月,諸還都事罷(注曰:自臨淄還都于洛陽),乃大加封賞:
晉王良為太尉,錄尚書事,司隸校尉,給班劍三十人,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宋王寧為司徒,錄尚書事,尚書臺令,給班劍三十人,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唐王京為司空,錄尚書事,中書臺令,給班劍二十人,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以三王為三公,詔位在太子、諸王之上,言同旨詔,一如圣王、明王之輔高祖故事。
使持節(jié)、世襲荊州刺史、都督荊州諸兵事、嗣明王(注曰:明王劉停之脈,襲爵者為王,又以“明王”不能有二,以是稱曰“嗣明王”)劉儻遙領(lǐng)尚書仆射,加邑二千戶,并前共為一萬二千戶。聽以子弟三人為縣侯,各加邑五百戶。余官如故
使持節(jié)、青州刺史、都督青州諸兵事、齊侯高冰進為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余官如故。
使持節(jié)、益州刺史、都督益州諸兵事、綿陽侯李晚成進為商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余官如故。
使持節(jié)、涼州刺史、都督?jīng)鲋葜T兵事、上邽侯尤齊賢進為曹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余官如故。
使持節(jié)、交州刺史、都督交州諸兵事、交趾侯遲正烈進為九真郡公,余官如故。
鎮(zhèn)西將軍姚徙為使持節(jié)、豫州刺史、都督豫州諸兵事,賜乘氏縣侯。
平西將軍、山陽太守司馬衛(wèi)為使持節(jié)、揚州刺史、都督揚州諸兵事,賜烏程縣侯。
余官按功各有差,不于此瑣錄也。
三月,詔以馮產(chǎn)為祕書臺令,郜覺為司隸校尉,冉濤為御史臺令,劉彪為中書監(jiān),劉樾為吏部尚書,郜示之為戶部尚書,薛簡為禮部尚書,嚴(yán)彬為工部尚書,鄧楚為刑部尚書,鄧迢為祕書監(jiān),任景為兗州刺史,蕭悟為冀州刺史,應(yīng)褚為徐州刺史,衙坤為并州刺史,劉節(jié)為幽州刺史,晉王罷司隸校尉,加雍州刺史、兵部尚書,總關(guān)右事于長安,一如圣王故事。任景、蕭悟、應(yīng)褚、衙坤者,皆有功于光復(fù)。劉節(jié)輸誠歸順,棄暗投明,加久鎮(zhèn)邊關(guān)有功,為趙氏所迫耳,故升州任,而不加都督幽州(注曰:以之初同趙氏),猶為都督樂浪、玄菟。
先是,御史設(shè)令、中丞、大夫等,不設(shè)臺,至是始設(shè)臺,以御史令為御史臺令。祕書前亦無設(shè)有臺,置令、監(jiān)、郎、通事等,至是亦設(shè)臺,以祕書令為祕書臺令。并尚書、中書,共四臺,分居?xùn)|西南北,尚書居北,號曰“北臺”;御史居南,號曰“南臺”;中書居西,號曰“西臺”;祕書居?xùn)|,號曰“東臺”。冉濤當(dāng)時文宗,自為御史臺令,與人書常自謂“冉南臺”,其后諸臺令悉法之。
四月,遣使巡行天下。
五月,大赦天下,改明年元為永弘。詔罷遣諸軍溢卒,配餉還鄉(xiāng)。
八月,復(fù)設(shè)太學(xué)。
十月,帝詔各州郡薦舉賢良,刺史者舉五人,太守者舉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