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逯杲到了之后,張璟把景泰帝的手諭向逯杲傳達了一番后,便讓他帶人去查焦敬、石璟、薛桓這三個駙馬都尉,不用張璟細說,用心揣摩上意的逯杲就明白了張璟的意思,嚴查,就是字面意思,從嚴、從重查處,至于能不能查出點什么事兒來,就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門下領命,”逯杲抱拳躬身,“若無他事,門下告退?!?p> 張璟點點頭,不得不說,有逯杲這樣的下屬實在是太省心了,“此事交給逯千戶,本官是放心的,好好辦差,本官不怕你們功勞大,只怕你們功勞小,甚至沒功勞,你們可明白?”
不僅是逯杲,崔昊、許大、許二等親兵也大聲應諾,張璟滿意的點點頭,指了指崔昊等三人,對逯杲說道,“逯千戶,好好帶帶他們幾個,去辦差吧?!?p> 孫家兄弟肯定是不能動的,最多也就是罰點銀子,交出被侵占的田地、人口之類,至于官職,這兄弟倆本來就是個帶俸官,拿份俸祿罷了,本來就不管事兒,就算免了官也無所謂,他們還差那點俸祿不成?
這就足夠了,起碼把姿態(tài)做足了,張璟在處理起其他外戚來,才理直氣壯。這個“其他外戚”自然就是焦、石、薛三家了。
張璟決定,即便不弄死他們,至少也得讓他們脫幾層皮,否則,也太對不起那些被他們戕害的百姓了。
同時也是向內外表明,錦衣衛(wèi)可不是好惹的,看到?jīng)]有,這三家就是榜樣,你們一個個的都給我仔細了,別被我們錦衣衛(wèi)抓到把柄,否則,有你們好受的!
至于勛臣,張璟暫時還不打算動,這些人同氣連枝,盤根錯節(jié),而且軍隊幾乎都掌握在他們手里,雖然無權調動,但真逼急了,鋌而走險也不是不可能。
張璟作為剛剛上任的指揮使,肯定是要拿出點政績來的,至于穩(wěn)定內部,根本不需要,他這個指揮使天然的便具有巨大的威懾力,誰敢陽奉陰違,甚至做些里應外合的把戲,不需要張璟出手,逯杲就能讓他們明白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真當錦衣衛(wèi)獄是擺設?但凡當上錦衣衛(wèi)了,那個是清白的,誰暗地里破事兒不是一大堆?
至于政績,五城坊司現(xiàn)在被錦衣衛(wèi)盯得緊緊的,正在謝通的帶領下,和兩萬余民工熱火朝天的整治京師環(huán)境,京師的市容市貌有了很大的改進,肯定還有改進的余地?,F(xiàn)在做的只是疏通城內的水道溝渠、清掃街道之類。
接下來,張璟還會有大動作,推進違拆治亂、垃圾定點堆放、整治占道經(jīng)營、違法經(jīng)營等等舉措,將為京師居民提供更加美好、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等;與這些舉措相對應的,便是組建一支環(huán)衛(wèi)隊伍、根據(jù)各坊實際情況,劃分商業(yè)區(qū)域等等,很多,只要做好了,都是亮瞎眼的政績。
當然,僅靠錦衣衛(wèi),這些事辦不成,戶部、吏部、順天府都要動員起來,才能讓這些事情有始有終,成為善政,而非半途而廢的惡政,否則屆時苦的還是普通百姓。
張璟肯定不會干這等事情,所以,他并未將這些事情提上議程,起碼得與幾個部門通通氣、達成一致后,才能行動。要不光整天扯皮就行了,還指望把事情辦成?做夢去吧。
雖說現(xiàn)在這個時代,各部門之間的職能并未如后世一般,有明確的劃分,話又說回來,即使到了后世,有些部門之間的職能也是重合的,就更別說這個時代了。張璟必須做到有備無患,否則,等著扯皮吧。
這事兒不急,這完全是張璟用來為自己刷聲望的,聲望什么時候刷不行?
皇城,仁壽宮,孫太后正在唉聲嘆氣,容不得她不嘆氣,自己的兩個好兄弟竟然與白蓮教扯上了干系,竟然還是以為她祈福的名義,這鍋背的。也就是自己的好哥哥沒在眼前,否則,孫氏絕對讓宮女、內官棍棒伺候!
景泰帝已經(jīng)夠給她面子了,牽扯到她娘家的事情,一概“詔宥之”,這次也一樣,面對朝中洶涌而來的奏折,仍是留中不發(fā),弄得孫氏都沒臉繼續(xù)為娘家兄弟求情了。
雖說朝廷大事、江山萬年這樣的大事跟她這個老太太沒什么關系,但這江山畢竟是朱家的,結果自己的娘家卻在哪兒瘋狂的挖墻腳,這叫什么事兒?
“皇帝將如何處置?”孫太后問下馬伺候的女官。
“臣妾不知,”女官應道,“似乎留中了,不過陛下之前召見過錦衣衛(wèi)指揮使張璟,不知是否與此事有關。”
孫氏嘆了口氣,“罷了,此事先不管,靜觀其變吧。”聽說是交給了錦衣衛(wèi),孫氏松了口氣,錦衣衛(wèi)是皇帝親軍,怕是不敢隨意對自己的兄弟動手,這便無妨了,只要不是殺頭,其他結果孫氏都能夠接受。
不接受也沒辦法呀,跟白蓮教攪和到一起,能全身而退就不錯了,還指望什么呢?
“好生打探,一有消息,立即報于哀家?!睂O氏吩咐了女官一句后,便開始閉目養(yǎng)神。
卻說張璟,把差事分派下去之后,便帶著人直奔洪慶宮去了。不錯,正是朱祁鎮(zhèn)所居之處。
后世的記載皆言,朱祁鎮(zhèn)被軟禁在洪慶宮期間,景泰帝如何如何,鎖芯灌鉛、砍伐樹木之類的段子不要太多。
張璟就想問一句,好歹這幾年景泰是皇帝,一呼百諾是最起碼的吧?怎么不能找個理由,讓朱祁鎮(zhèn)暴斃,反而費那么多勁?這不是敗壞自己的名聲嘛。
當然,這事兒撲朔迷離,不是當事人,誰也不知道真實情況如何,至于各種記載,也就那么回事兒罷了。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殺齊君,史官因為如實寫下“崔杼弒其君”而被殺,他的兩個弟弟也堅持如實記寫,結果還是被殺;第三個弟弟毫不畏懼,依然堅持秉筆直書,崔杼無奈才作罷。這樣的史官,早已不存了。
現(xiàn)在只能通過一些事情去推論罷了,當然,也沒什么用處。明史畢竟是冷門,那么多遺老遺少在,明史怎么可能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