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失業(yè)賦閑,正巧有兩個高青的研究生同學畢業(yè)在家,便去了趟高青,路上路過幾塊麥田,時值小麥已收,套種玉米幼苗初青,多日干旱,有些地區(qū)甚至到了排隊澆水的地步,田中耕作的盡是些婦女老人,我問他們在農忙的時候,家中壯力男人會到地里干農活嗎?他們回答我說,在家種地的只剩些老人婦女,家中男人農忙的時候白天給別人打工,晚上回來干自己家的活,農產(chǎn)品行情差,農民種地很難富貴,在家不過圖照顧老小方便,求個溫飽罷了。臨走前,同學母親堅持要送我一袋今年剛收的小麥,讓我很是動容,因為我知道新收的農產(chǎn)品在農民心中意味著什么……
有人說:現(xiàn)實不比美好的想象,心亂浮躁更是生活百味的常態(tài),有太多的時候心中會充斥幸福感喪失的感覺,尤其當今社會又是個繁忙的時代,能暴露出人性的地方更是太多太多,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一個人很難秉持本心,有太多太多的人在人性中沉淪,一生都活的擰巴,他們在攀比、欺詐、自卑、懦弱、貪婪、清高、嫉妒、固執(zhí)、虛榮、享樂中一步步迷失自我,最終在人性的脆弱中亂了方寸,他們一輩子都未來得及感受幸福,一生不得意時怒指天地,說生不逢時,最終郁郁而終。年輕人沒福硬享,老年人就沒苦硬吃,好像美好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但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我也認為答案不該是肯定的,起碼也該辯證的看待。生在蜜罐子里的人,很難知道糖是甜的,就像現(xiàn)今有太多的青年,一出生就享受著國家、社會無形中賜予的豐厚的福利,很難感受解決溫飽對一個曾經(jīng)連生命安全都難以保證的人來說有多么重要。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論正在一步步的向上實現(xiàn),人的需求底線也一步步的提高,起碼物質生活,這個社會從來沒有停止提升過。那究竟是什么讓人的幸福感越來越低了呢?或許人心標準的提升,才是讓幸福感變弱的主要原因,就像對臟凈的認知一樣,有的人認為溢水為凈,有的人認為眼不見為凈,有的人認為不知臟凈為凈,什么是臟,什么是凈?臟凈的本質并沒有發(fā)生改變,可因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卻有了不一樣的概念,由此看來,認知越高,標準越高,看得越通透,幸福感也越低,這才有了句古話叫,越糊涂的人越快樂。
記得在志和故事會上,志和提出了一個觀點“壓力=欲望-能力”,或許是在無力改變當下狀況的時候,合理降低自己的標準或底線,可以作為一部分人提高幸福感的一條有利途徑。對方給予了你希望,或者給予你超越了你希望的回應,對你來說就是一種滿足,就是一種美好的幸福。即便這并沒有那么美好,對你來說卻足夠了。美好未必得驚天動地,生活中點點滴滴一個平常的小滿足或許才是可遇可求的常態(tài),也是你能把握住的一份幸福。
往往一個社會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會提倡什么,所以我并不希望這個社會有太多的美好被歌頌。大道被廢棄了,才會有仁義表現(xiàn)出來;家庭關系不和睦,才會有人被孝子慈父所感動;國家陷于混亂,忠臣的忠信才能得到展現(xiàn),所以美好被渴望的同時,可能正是不美好的現(xiàn)象橫生,可也正因為有太多的不美好,美好才更值得期待和渴望。其實人生正如狂徒張三所說,不過是片刻的歡愉,片刻的痛苦,剩下的就是似水流年的虛無,高光一刻可遇不可求,沒必要因為芝麻綠豆的事就不肯放過自己,也沒必要為了有的沒的而過得那么擰巴,因為不論你怎么過,美好始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