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一統(tǒng)天下
再沒有人能抵擋秦軍了,趙王遷只得聽從郭開的勸導,屈膝降秦。
趙國完了,郭開因功被秦王政封為上卿,他前后從秦國得到的“好處費”超過萬金。
據(jù)說,裝了十幾牛車,在運往咸陽的途中,被一伙蒙面人砍成肉醬,財物全部劫走。
有人說是李牧的部下報仇;
也沒準兒是秦王政派人干的:
他需要賣國賊,卻不喜歡賣國賊。
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所以完全沒有發(fā)展的空間;
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于公元前二三零年被秦所滅。
解決三晉后,秦軍又北攻燕、南伐楚。
兩國都進行過抵抗,燕太子丹還導演過一場膾炙人口的“荊軻刺秦王”;
留下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千古悲歌。
可惜,因為準備不充分,行刺失敗。
為了不受報復,燕王喜把太子丹灌酒后勒死,癡心妄想用兒子的人頭為自己免災。
可惜,李信大軍一到,就把他虜?shù)较剃枴?p> 楚國人也不肯輕易屈服。
在大將項燕的率領下,幾次擊退強秦,甚至差點兒讓驕狂的李信全軍覆沒。
他就是后來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
但隨后王翦就率六十萬大軍趕到,力量相差懸殊。
項燕兵敗后,悲憤自殺,死得也很壯烈。
下場最慘的是齊王建:
他舅后勝與郭開一丘之貉。
因為秦國不斷的給他送錢送美女,他也就一直阻撓六國“合縱”抗秦,堅持與秦“連橫”交好。
直到秦軍已踏平三晉,飲馬于濟水河畔,開始遙窺臨淄之時,身為相國的他仍不做任何準備;
每天就是陪著齊王建山吃海喝,聽歌觀舞、縱情享樂。
有人提醒他注意秦軍的動向,他大手一揮:
“玩去吧,沒事兒!秦跟咱們是友邦?!?p> 由于有三晉為屏障,滅掉魯國后,齊國人過了四十余年太平生活;
已忘記什么是戰(zhàn)爭,使臨淄成為一座不設防城市。
沒有遭受任何抵抗,后勝則讓齊王建捧著國璽早早候在宮門外……
秦王政并沒有因為齊王建的“態(tài)度好”而給予優(yōu)待。
把他全家都囚禁在共城附近山上一個石洞里,數(shù)十口人日給斗米為食。
餓得孩子哭大人叫,凄慘之極。
按佛家觀點,齊王建大概是在前半生已經(jīng)吃夠了自己命中注定的“食祿”數(shù)量,所以竟在松柏濤聲中活活餓死。
齊人憤且悲,作歌以哀之:
“松耶,柏耶?饑不可為餐。
誰使建極耶?嗟任人之匪端!”
后人傳此為“松柏之歌”,蓋咎后勝之誤國也。
后勝應該算是助秦滅齊的最大功臣。
但齊是最后滅亡的。
時局發(fā)展到叛徒失去利用價值的階段。
所以秦王政為了端正人心,挽救社會風氣,并沒有厚賞后勝;
反而“數(shù)其賣國之罪,烹后勝于臨淄鬧市”。
原來“狡兔死、走狗烹”的規(guī)律并不只適用于“忠臣”。
可惜后世的漢奸們不肯接受這個教訓,依然樂此不疲。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終于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徹底結束了七國紛爭的混亂局面;
也使中國完成了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
對于推進中國歷史的進展,具有積極作用。
他自己則集“三皇”“五帝”之稱號于一身,登上“皇帝”寶座。
這是秦帝國的第一位皇帝,所以他自稱是“秦始皇”。
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六國之所以敗亡,其政治、經(jīng)濟、軍事、地理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很多。
但根本一點,正如唐朝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指出的: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這個觀點不無道理。
在周初分封時,秦只不過是四等子爵小國,為齊魯鄭衛(wèi)等諸國所不齒。
但由于地處西鄙,與少數(shù)民族必須在爭斗中才能生存、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出奮斗進取的精神。
尤其到秦孝公以后的歷代國君,都是以開拓疆土為己任,招攬賢才、增強國力,逐步南下、東擴;
而關東各國雖也曾出過頭角崢嶸的不世之才。
如:楚成王、楚莊王、趙武靈王、燕昭王、齊愍王、魏文侯及魏惠王以至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都曾成為列國的“領軍”盛極一時。
可惜維持的時間都不長,后代子孫大多耽于酒色、追求享樂、胸無大志、著重眼前;
政治上則信用順從自己的諂妄、貪婪、甚至內(nèi)奸、外諜;
卻又疏遠、迫害那些抗上的忠直、賢良、有才能的人。
最典型的是魏國:
魏文侯時招賢納士,政治清明,國勢之強盛為天下之冠;
魏惠王以后卻把商鞅、張儀、犀首、范雎等魏國人趕到秦國去,使他們成為秦國得以縱橫天下的決策人;
最后只剩下親為王弟的信陵君還頗有作為,魏王仍然不肯信任,終于使他郁郁而終。
“得人而興,失人則衰”。
秦與六國間對待人才的不同,最后也必然導致六國的覆滅。
其實何止六國,縱觀歷代興亡,哪朝又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