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人記得,開始在地下室一起工作的沙河竹器廠的工人是一老一少兩個人,老師傅不記得姓什么了,一個年輕人姓周,個子不高,剃平頂頭,看上去挺活絡(luò)。他們看鼠人雖不是拜師學(xué)過徒的篾匠,但劈篾子,削口條,做?;@(就像家鄉(xiāng)割草用的六角眼的那種籃子,只是口小,深一點罷了),憑著鼠人做細篾絲的淘籮的手藝基本功,完全沒有問題,至于對壞了的蠶匾口修補、扎扎黃籘,難度也不大。加之他們了解,鼠人是農(nóng)學(xué)院里老師的親戚,沒有正式工作,是要憑在這干一天拿一天工資的,很理解。老師傅沒干幾天就不來了,留下小周與鼠人一起干,做做伴。
老師傅不來還有個實際原因。他在竹器廠上班,拿固定工資,竹器廠接蠶桑系修蠶匾、做?;@的活,他來回到蠶場上班,要走許多路,哪如在家門口沙河街上的廠里上班輕松呢?如果中午回來吃飯,一天走要走四趟,年紀一大把了,走得累;如果中午在那邊食堂吃飯呢,那不等于工錢打了折,更不合算。以前因為沒人干,廠里派去沒辦法,現(xiàn)在來了新人,能做好,他讓小周一人去,差不多了。他年輕腿有勁,跑得快;兩個年輕人在一起也有話說。
鼠人記得,小周每天中午都是回家去吃午飯的,他住沙河街上,畢竟比鼠人近了一半的路。鼠人中午就在農(nóng)學(xué)院的食堂吃飯了;當時農(nóng)學(xué)院教師子女在沙中上學(xué)的,中午也大多在沙中學(xué)生食堂吃飯,原因一樣,來回太遠了。
農(nóng)學(xué)院的食堂挺大,吃飯的人很多,老師學(xué)生都有。陌生的鼠人來吃飯,必會引起大家的注意。熟悉的知道,有的老師主動打招呼,但也許打招呼的人認識自己,鼠人卻都不太熟悉他們,所以只是尷尬地回應(yīng),覺得很不好意思。
在蠶場地下室,鼠人與小周共同做工約四五十天吧,蠶匾修得差不多,做的?;@數(shù)也將要夠了,系里領(lǐng)導(dǎo)就讓小周不再過來,余下的事情由鼠人一個人掃掃尾。鼠人記得,當時修蠶匾難算數(shù)量,做?;@還是能大體定出個量,一天連劈連做,要完成四個,上好口,絞好把。之所以叫“絞好把”,是因為?;@是春夏之際到桑田采桑葉時用的,采滿一籃桑葉,常是兩人攙著回來,所以要用篾子在籃口上絞成兩個麻花形的手握提把,既要握著光滑稱手,又要結(jié)實耐用。這種把手鼠人過去從沒做過,但看著原樣,也不難模仿做出來。包括修蠶匾補洞、扎口穿黃籘(后來大多是用各色塑料籘了),鼠人都是看看,琢磨琢磨就弄起來了,修得都沒得話說的。他從小就喜歡看篾匠干活,篾匠師傅都稱贊“這伢兒聰明”呢!現(xiàn)在大了,有會劈能做的竹器加工的基本功夫,什么都是看看就能做出來的。
這不,利用每天吃過午飯就回到蠶場地下室,還不到上班的點,他還用做?;@口條多余下來的毛竹片和篾子籘條之類,無師自通地做起了“小蒸籠”。來到沙河,他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喜歡吃饃,而且大都自己做饅頭蒸,他過去在家就在街上看過賣小蒸籠的,有屜有蓋,一套三四個,摞起來蒸,又快又省草,自己要能做一套不是挺好嗎。他試著做了:先把毛竹條劈成薄片,再削光滑做成圓箍狀,兩兩拼合,中間夾籠拴和隔檔,上口加圓箍做齒口,便于上下層籠屜間固定,最后做籠帽。幾個中午,這一套小蒸籠就做成了。先是給玖姐宗友哥試用的,還可以。后來殷主任等知道鼠人有這個能耐,很高興的,也讓做。鼠人又做了兩套,開始大家用了都覺不錯,但據(jù)宗友哥說,用時間長了,小蒸籠就會變形,不那么圓了,上下層對起來不那么“圓汽”,須得用毛巾等捂住才蒸得好,看來還得改進才是。
然而,鼠人雖知此,后面卻再沒了機會。蠶場修編的工作隨著養(yǎng)蠶季節(jié)到來而結(jié)束,他接著又去從事“刻講義”、畫“教學(xué)掛圖”、“機械制圖”之類的工作。這都是宗友哥通過農(nóng)學(xué)院教務(wù)處、教研組等單位部門的熟人,為鼠人找到的臨時性工作:這時的鼠人是個標準的“臨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