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都市

重生學神有系統(tǒng)

第61章 記憶和遺忘的生物學原理

重生學神有系統(tǒng) 一碗酸梅湯 2240 2019-11-11 08:35:55

  “費曼學習法”來源于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號稱最終極的學習方法,在實踐上有很高的價值。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Scott H.Young,他利用費曼技巧,在一年內(nèi)自學完 MIT 計算機專業(yè)的全部 33 門課程!

  江寒重生后,并沒有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這個學習理論。

  但這并不能說明,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費曼這個人。

  也許他還沒有提出這種學習方法,或者這個方法已經(jīng)有了,只是不叫這個名字……

  也可能只是單純的因為,自己還沒接觸到……

  但沒關系,反正江寒壓根就不提“費曼”兩個字,只把其當做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

  這樣,就算真跟什么人的觀點撞車,也可以說成“英雄所見略同”。

  其實這套方法的理論基礎,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

  孔老夫子就說過:“溫故而知新”、“教學相長”,只是沒像后人整理的“費曼學習法”那么系統(tǒng)和精細罷了。

  江寒繼續(xù)演講。

  “接下來是第二步,回顧。

  在第一步中,你可能會發(fā)生卡殼的現(xiàn)象,或者忘記重要的點,或者解釋不清楚,不能將重要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

  這其實不是壞事,因為你發(fā)現(xiàn)了自身知識的界限。

  我們學習的目標,就是不斷擴大知識的邊緣,接觸到更多未知。

  當你發(fā)生卡殼,就去找原始材料,重新進行學習,直到你可以用最基本的術語,去解釋那個知識點。

  第三步:將語言條理化,簡化。

  將你剛才的解釋過程,書寫下來,并將其中使用到的術語,進行簡化。

  如果你的解釋不夠簡單,或者聽起來有點亂,很好,這意味著你還有加強理解的空間……”

  江寒喝了口水,稍微停了幾秒,然后繼續(xù)。

  “第四步:傳授。

  現(xiàn)在你可以去找個人來教了。

  這個人最好對這個知識點不很了解,或者真的去找個 8 歲的孩子。

  這樣做可以確保你的理解沒什么問題。

  檢測知識掌握程度的最終途徑,是看你是否有能力把它傳播出去。

  當然,實踐中我們可能找不到合適的人……

  但其實沒關系,經(jīng)過前面3步,我們的思考已經(jīng)足夠深入。

  所以,實際上,只需要假裝有個人等著你去教,就夠了。

  這種學習方法會讓你對知識點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講完“費曼學習流程”,江寒稍微停了一下,給大家思考、消化的時間。

  臺下鴉雀無聲。

  實際上,多數(shù)人已經(jīng)呆滯了。

  很多人不禁在想:這么簡單的方法,為什么我想不到?

  也有明白人,知道道理雖然簡單,實行起來也不復雜,可想要成整理出一套方法,形成完整體系……

  江寒足足停頓了半分鐘。

  就在大家以為發(fā)言已經(jīng)結(jié)束的時候,江寒再次開口:“越是需要理解的東西,上述方法就越有效。

  比如數(shù)學定理、物理定律……

  但如果是比較依賴記憶的知識,比如歷史事件,或者背單詞,又該怎么處理呢?

  我這里也有一些心得。

  有一件事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我們的大腦是通過神經(jīng)元網(wǎng)絡來記憶的。

  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的信息時,大腦并不是將其存儲在神經(jīng)元中,而是在神經(jīng)元之間構(gòu)建一些鏈接,通過調(diào)整這些鏈接的強度,形成一個模型。

  這稱作M-P模型,是人腦記憶的生物學原理。

  這可不是我瞎編的哦,網(wǎng)上有論文原文,大家感興趣,有時間自己找一下看看。

  那么,按照這種觀點,我們想要把信息轉(zhuǎn)化為知識,就必須不斷練習,來強化這種鏈接。

  這樣才能形成某種模式,運用這個模式,我們能通過舊的信息,推導出新的結(jié)論……

  我們要想記住某個信息,比如一個英語單詞,只靠死記硬背單詞表,效果為什么不好?

  那是因為,英語從來都是一個個句子,而不是一個個詞。

  我們背單詞,只是記住了它的中文描述,而不是它在句子中的實際意思。

  想要理解一個詞,只能通過大量的例句。

  當然,只是理解單詞的含義還不夠,我們還希望能將它的拼寫、發(fā)音等信息,盡快記住。

  所以我們經(jīng)?;ù罅馊ケ硢卧~……

  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明明已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到了實際應用中,或者上了考場,就完全想不起來了,有沒有這種現(xiàn)象?”

  下面幾乎所有人都默默點頭,這種情況太常見了,除了天賦異稟的,誰沒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幾次?

  江寒繼續(xù):“這是因為,我們記憶一個信息的時候,大腦會把它同周圍的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記憶。

  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進化出大腦,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大腦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已知,解決未知。

  所以在幾十億年中的進化中,我們的大腦形成了很強的泛化能力,這是人類擁有強大學習能力的最根本原因。

  然而,我們付出的代價是,無法長久的記住信息。

  大腦在接觸到新的信息時,為了形成新的知識,就會重置、覆蓋神經(jīng)元之間的鏈接,從而導致舊的知識失效。

  每次學習到新知識,總是伴隨著舊知識的遺忘。

  這就是記憶和遺忘的生物學原理。

  不要認為這是壞事,如果我們無法遺忘,也就無法通過學習來更新知識,也就意味著不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而遭到淘汰。

  有一種病叫超憶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

  有個電影《雨人》就是講述這個病的。

  得了這種病,患者可以記住任何看過的文字、圖像、聲音,想忘都忘不了,可他們卻極度缺乏學習能力,連簡單的小事都做不好。

  扯遠了。

  總之,大腦形成知識,是為了解決環(huán)境中遇到的問題;

  而大腦形成記憶,是在神經(jīng)元之間形成鏈接。

  這就意味著,如果你身邊的環(huán)境,總是一成不變,大腦就不會全力以赴地工作,從而只會形成單一的鏈接模式。

  ——反正對于大腦來說,能讓個體適應環(huán)境,就足夠了,其它并沒什么大不了的。

  這就導致一旦換了環(huán)境,原有的鏈接就會失效。

  這一點,是大腦的生物屬性和運行機制決定的,是大腦固有的缺陷,誰也沒有辦法改變……”

  觀眾們早就聽傻了,不過這句話讓有些人稍微松了口氣。

  原來我記不住單詞,是大腦自己的問題,不是我太笨。

  嗯,這個鍋甩得妙?。?p>  不過,江寒的下一句話,就將他們給徹底驚到了:“大腦的工作機制,我們沒法更改,但是……我們可以欺騙它,欺騙自己的大腦!”

  這話一出,下面頓時一片嘩然。

  大多數(shù)同學都是一臉的不信。

  欺騙大腦!

  這怎么可能?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