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院東邊的暖閣外,梅花開得正好。暖閣內,年僅五旬卻華發(fā)早生的高才放下手中的書稿,朝眼前的少年問道:“這些都是你自己設計出來的?”
那少年正是高務實,他雖未滿十歲,但因為舉止有度,現(xiàn)在看來已經有些少年的模樣了。
“正是。”
高才嘖嘖稱奇了一番,又問道:“戚元敬試制的結果如何?”
高務實道:“戚總戎畢竟是武官,雖然兼著練兵的差事,但能調用的資源仍是有些不足,目前還在調集人手研究,少有成品問世。不過,火藥的改良他已經做成了,據他說,制成侄兒所說的小顆粒狀之后,效能確有不小的提升,而且制造過程雖然復雜了一些,但只是花費一些人工,成本上的增加倒是微乎其微,他對此很是滿意?!?p> 高才大喜,道:“火藥乃是火器之本,你這顆?;鹚幖热荒芴岣呋鹚幫Γ堑拇_是個大好消息……制造方法就是你這手稿里寫的這些么?如果是的話,我這里也可以少量制造,加以試驗。”
高務實笑著說是。
高才喜了一會兒,又問道:“那這個紙殼定裝藥的思路呢,戚元敬怎么說?”
高務實道:“這一條戚總戎格外喜歡,說是對于那些新兵最有用?!?p> 高才哈哈一笑,卻道:“你這辦法好是好,但卻也有一點問題。”
“哦?”高務實略有些詫異,問道:“還請五伯指點。”
“牛皮紙?zhí)F,如果大軍作戰(zhàn),以你這做法,一場不算太大的仗打下來,光牛皮紙所需要的花費,就得上千兩銀子,太奢侈了?!备卟诺溃骸岸疫€有一點,如果下雨的話,這牛皮紙怎么辦?你還得先制成油紙,得先用桐油浸一浸,然后晾干……這成本就更貴了。”
高務實原本并不覺得自己這位在歷史上沒有什么大作為的五伯能有什么獨到的見解,但聽了他這番話之后,高務實才發(fā)現(xiàn),自己可能真是小看了古人。
一場小仗多花千兩銀子,看似不打緊,但積少成多,對于大明這個幾乎沒有一天不打仗的國家而言,這個負擔可能就不算小了。更何況高才還指出了紙殼定裝藥的最大麻煩:防水。
中國人對防水這一行倒是比此時的西方人更精通,其中主要就是因為中國盛產桐油——這玩意在后來很長時間里都是中國出口的拳頭產品之一??赏┯瓦@種東西,即便中國號稱“盛產”,但畢竟那是油,總便宜不到哪去,如果紙殼定裝藥的紙殼全需要用桐油浸泡晾干,這個成本就海了去了。
大明窮啊——不對,大明朝廷窮??!這種敗家玩法,現(xiàn)在的朝廷哪里玩得起?如果只是戚家軍這么干,那財政上或許還能擠一擠,畢竟戚家軍歷來花錢狠,張居正是已經習慣了的,他會幫戚繼光搞定這筆錢。
可是,如果只有戚家軍用得起,那這個玩意的效果就達不到高務實的期望了。
“五伯言之有理?!备邉諏嵃欀碱^,苦苦思索:“可是怎么解決呢?要降低牛皮紙的生產成本嗎?造紙術這一塊我卻不大擅長……”
高才哈哈一笑,道:“你不要光想著用紙,紙雖然撕開方便,但它只能用一次,那可不節(jié)省,要想節(jié)省,就要讓它能長期使用。”
“循環(huán)利用?”高務實眼前一亮:“這個思路倒是好,可是怎么做呢?”
高才笑了笑,道:“我倒是有兩個辦法?!?p> 高務實吃了一驚,忙問:“哪兩個辦法?”他還真沒想到,這位五伯不僅能提出問題,居然還能解決問題,這么厲害?
“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备卟诺溃骸暗谝粋€辦法就是用竹節(jié)。竹節(jié)中空,我們可以先收購一些大小合適的竹節(jié),在竹節(jié)里面放置一次發(fā)射需要的火藥,至于開口,是用軟木瓶塞還是采用旋蓋式瓶塞,那都是小問題了。”
他伸手比劃了一下,繼續(xù)道:“這個竹節(jié)不僅防水,而且風干的細小竹節(jié)還很輕便,可以為士兵制造專用的腰帶,一根一根地將火藥插在腰帶上扣好,打仗的時候,射擊一次用一節(jié)?!?p> “好主意!”高務實大贊:“五伯這個主意著實是好,侄兒等會回去就寫信給戚總戎,請他試驗,以觀效果?!?p> 高才微笑著道:“若是當地竹林少,也沒關系,用木制的也行,具體用什么木,可以就地取材。我們大明的木匠滿天下都是,做這種小木瓶,簡直學徒工都難不倒?!?p> 這倒是真的,中國的木工歷來厲害,鄭和寶船那么巨大,甚至不需要一顆螺絲釘,光靠木工精湛的榫卯技術就解決了,簡直讓后人嘆為觀止。在這種木工滿街走的時代,做些小木瓶還真是輕松得猶如喝了口水。
高務實拍手笑道:“太好了,這兩個辦法我都一并致函戚總戎,請他試驗。”
高才點了點頭,忽然奇道:“務實,你的才智,五伯我已經見識過了,但有一點我有些不明白,你似乎對火銃的興趣遠遠高于火炮,這是為什么?常人都是更喜歡火炮的,畢竟火炮的威力更加巨大?!?p> 高務實聽了,就不禁苦笑,暗道:我怎么解釋呢?告訴你以大明目前的情況,發(fā)展紅衣大炮這種重炮完全是走火入魔?
高務實一貫的觀點就是:明中期以后,中國火器的發(fā)展路子本來挺正確,可以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沿著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向前大步邁進。主要體現(xiàn)在炸彈類火器,火槍,輕型火炮類火器,火箭類火器的蓬勃發(fā)展。但在明末,尤其是天啟以后,由于引入的紅夷大炮的那種炫目的強大威力給君臣上下的深刻印象,導致朝廷和眾多官員將領對火器研發(fā)的重心開始朝重型火炮的方向過度傾斜。尤其是在袁崇煥鼓吹“憑堅城,用大炮”之后,朝廷更是把大部分資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到了重型火炮的研發(fā)和制造中。
在政府財力充足的情況下,這本來也沒有什么打不了的,畢竟重型火炮的發(fā)展是遲早的事情,早一點動手也不是什么壞事,甚至高務實都決定,如果自己將來能主持改革并取得成功,也要大力發(fā)展重型火炮。
然而要命的地方是,當時大明朝廷的財力是極度緊張的,一旦在火炮上投入的力量過大,那對于其它火器的發(fā)展顯然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所以在天啟到崇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其它輕型火器發(fā)展基本陷入了停滯中。就如畢懋康在《軍器圖說》中已經闡述了燧發(fā)槍制造方法,如果能象嘉靖時期制造佛郎機一樣,大批量制造燧發(fā)槍并裝備部隊,再不斷改進,本是迅速提升明軍戰(zhàn)斗力的一個良機。
但問題是當時朝廷在軍器制造上已經把主要的資金都投入在造炮上了,還哪來其他錢呢?袁崇煥的問題很多,帶偏了大明火器發(fā)展的正確思路也是其中一條。
只是,高務實現(xiàn)在怎么跟高才解釋呢?